极氪速度与极氪的未来

能金SEO 闲言碎语 2023-08-15 183 0

极氪速度与极氪的未来 第1张

虽然极氪将自己组织的媒体夏季沟通会命名为“西湖夜叙”,乍听上去像是输出信息为主。但6月17日“叙”下来,发现这场“叙”互动还是挺多的。极氪高管团队三人组(CEO安聪慧、副总裁赵昱辉、林金文)回答了媒体记者们憋了很久的一堆问题。聪聪(安聪慧执掌极氪之后启用的花名)也承认,“这两年和媒体沟通的少,和用户沟通的多”。
  “极氪速度”的阶段成果
  虽然极氪品牌在行协和各种第三方排行榜上,经常和新势力品牌放在一起,但如果将其视为新势力,其实是有点牵强。谁都知道极氪是吉利孵化来的,创业的资金来自吉利(2023年2月A轮融资7.5亿美元),创始高管团队基本来自吉利,安聪慧第三次掌舵新能源团队。更为重要的是,极氪之所以创造出“极氪速度”,是因为吉利成熟制造体系的平移。在研产销的节奏上,吊打同期新势力,不足为奇。
  有几个数字,似乎可以证明极氪在初始阶段,体系就是成熟的。
  极氪在548天完成累计10万辆交付,理想花了708天,小鹏花了1460天;
  从2021年4月份发布第一款产品(极氪001),到今年5月,两年多一点的时间,门店超过了300家,平均2天开一家店;同样截止到今年5月底,极氪在120个城市建立了700座自建充电站;
  今年5月,极氪宣称在30万纯电市场上份额第一(27.4%)。极氪001平均成交价33.6万。今年1月极氪009出来,平均交付价则被拉高到38万多。后者也成了50万以上豪华MPV连续3个月的销冠(多种动力混排)。
  如果两年做到这个成绩,确实可以骄傲一下。当然,安聪慧大致说的意思是厚积薄发,2014年就开始最早的筹备工作,2017年PMA项目组成立,2020年11月整个项目成型。
  这个夏季沟通会摆出一系列数据后,我们认为叫做“极氪速度”其实是有点片面了,说“极氪节奏”似乎更妥当一些。因为从商业角度而言,吉利和沃尔沃的合作,以及自身资源的调动,在孵化品牌发布之前,就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积累。而品牌和首款产品发布之后趁热打铁,节奏安排得很密集,这些做法都符合商业规律。
  解度“六维度”
  无容置疑,极氪高管团队还是干出了自豪感。他们将极氪体系总结为一个六边形,有点像运动员的能力分析图。这六边形为产品矩阵、直营模式、用户运营、补能网络、极氪订阅和全球化能力。
  赵昱辉指出,极氪产品规划能力的优势,就是差异化打法。按照惯例,新品牌进入市场照例要安排SUV,“这很显然,因为车做大了,价格能高一点,毛利压力会小一点”。安聪慧对此也是同样的看法。但极氪第一款车是猎装版纯电轿跑。这有避先发者锋芒的意思,但更多恐怕针对用户画像考虑(中产阶级、新富阶层)而得出的选择。随后的极氪009,虽然更贵,但就同级产品而言,其实走的是性价比路线。而极氪X作为紧凑型SUV则更像是走量产品,甚至寄望在欧洲市场上力推极氪X。
  而补能网络,真正有点用户型企业的意思。国内有些新势力大建充电桩,但也有些新能源品牌选择搭便车,这是运营策略使然。但积累到一定程度,一定会看出服务重资产的好处。第三方充电服务在特定细分内容上(比如自动电锁留位),无法和品牌服务相比。这一点需要时间,现在还是花钱的时候。
  极氪订阅,在6月16日粤港澳车展上才第一次推出场景化订阅服务。虽然朝着“生态”方向上走(以增值服务的方式,站着赚后市场的钱),时间过短现在还看不出来走势。
  至于直营模式和用户运营,其实新势力都这套路,只是做的程度问题。
  而全球化也是如此。虽然极氪研发的“起手式”是引入全球化智力资源的(在瑞典的研发中心),但市场的全球化现在只有一个大框架,即欧洲战略优先。这是必然的选择,“电动车中美欧,燃油车亚非拉”仍是现实。特别是极氪的定位,将欧洲定为首个突破口是合理的,但是这一计划刚刚展开,想看成果需要一段时间。当然,国内卷得赢才是当下重点。
  “咏春”型运营风格
  虽然极氪管理层给出很多维度的运营优势,其实一言以蔽之,极氪极力做一个“咏春”风格的品牌,即总是尝试近身短打,拳拳到肉,出手就是凌厉杀招。这是其当前立身安命的本钱,而对手多数都不大适应,这个特质能不能让其走得更平稳更快一些呢?
  内部架构上也是如此。极氪内部,指挥层级扁平,21个业务负责人都对安聪慧汇报、负责。安自己也说,一个人的传统管理半径是7个人。直接安排21个高管车轮战不现实。所以必须配上“决策权下移”。即一线决策,二线建议。很多大老板、董事长,试图事无巨细管起来,但精力毕竟有限,这就造成了汇报层级过多。极氪似乎用充分授权的方式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在此我们要说,创业企业是可以这样的。一旦摊子铺大了,增加业务架构是不可避免的。即使可以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,但决策毕竟要靠人来做。
  极氪另一个比较成熟的点是,看似疯狂开店,实则非常讲究“店效”。其实这是传统车企常用的方式。精细管理销售体系,和战略进攻势头,有时是互相妥协的。现在的新势力,为了保持团队的饥饿感,太多偏重后者,以至于财报挺难看的。而极氪在这一点上就比较保守。背后其实仍是产品力背书,产品不行,营销是无根之萍。
  极氪也极力希望自己有新势力的样子。安聪慧就任极氪CEO后就开始不打领带改穿圆领衫,这就是一个信号。对用户建设这一块,极氪花了很大精力,但改的有点多。这反映了首款产品研产过程中,主流技术和市场竞争环境,变化都非常快,极氪想跟上节奏,反而有点被带乱了。这也是刚一开始极氪001为何客户投诉较多的主要原因。
  从跟随到超越
  今年初之后,似乎用户反馈企稳和市场销量回升。安聪慧因此对6月份销量上万有很大把握。但月销上万,只能暂时保证极氪在牌桌上,按照规模产业的规律,还需要将极氪年销量快速提升到30万辆以上。这样就能更好理解为什么要出一款20万左右的车极氪X。
  从研发节奏到供应链管理,再到生产组织、上市交付,后市场服务,极氪节奏上把握得都比较恰当。而品牌和产品定位,也不像某些媒体说的那样模糊,其销量爬升速度和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度,都证明对目标消费者的对准过程是有效的。
  从这几款车的实践上看,浩瀚架构是成功的,这是促使极氪品牌能继续走下去的有利因素。而极氪在大规模生产组织上的优势,扩产动能也是没有问题的。而极氪虽然前两款车在价位上站住了,但豪华品牌定位,还需要时间积累。
  除了传统豪华属性(外形、品牌文化内涵、做工、性能等),如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智能化属性。无论车机软件还是NCA能力,极氪还需要证明自己。安聪慧承诺将在8月份“进化日”的时候,对智驾、座舱等新技术进行实物展示。
  但是极氪管理层也很清醒,车机和智驾领域,极氪是跟随者。和别人做到一样是不够的,只有超越,才能获得认可。
  前两年,极氪相当于从大本营(吉利),在“攻顶”前抵达了“前进营地”。但能不能继续参与这个游戏,取决于在未来2-3年内将年产能拉高到30万辆以上。而海外市场如果能够成功开辟(外销占据总产能1/4以上),极氪的前景应该就稳了。

评论